《星際穿越》熱映,科幻火了。
  黑洞、維度、重力等成為網絡熱搜的詞,劉慈欣和《三體》被反覆膜拜,幾個科幻網站這兩天快被擠爆,甚至昨天有新聞爆出,北京師範大學將首次招收一名科幻文學博士生。
  科幻迷也首次迎來了正視的目光——在此之前,這個群體一點兒也不受待見,談論宇宙、機器人、黑洞、星球大戰的年輕人往往被扣上不務正業的帽子。科幻照進了現實,有人預言與之相關的產業會成為財富的另一個聚集地,“想象力就是生產力”。可也有人不這麼看,他們認為,首次暴露在陽光下的中國科幻,有些“生不逢時”。不過,無論如何,科幻,連帶科幻迷,這些追宇宙的人總算不再默默無聞了。
  現代快報記者 郝多 王穎菲賈磊
  人物:李慶楊 身份:科幻作家墨熊
  作品:《末日禱言》、《斑鳩》、《蒼發的蜻蜓姬》等
  年齡:31歲
  白天工作,晚上寫科幻小說
  南京人李慶楊的生活頗有些分裂,白天時,他是南京出版社的編輯,打交道最多的,是社科類的書籍。到了晚上,他的身份就成了“墨熊”——一個在電腦屏幕上探究宇宙與人性的科幻作家。
  他更喜歡第二個身份。“墨熊”這個名字看起來有些不著調,在科幻圈裡卻小有名氣。有時間時,李慶楊不光會跟王靖康、劉慈欣這樣的業界大神交流想象和心得,還得到網上接受粉絲的“質疑”。
  百度“墨熊吧”目前有220個粉絲,李慶楊的微博上有2200多位粉絲,這都是他的鐵桿讀者。
  “其實我寫的科幻小說並不多,到現在,也就五六部。”李慶楊說,他是半路出家。
  1983年出生的李慶楊,童年時,就趕上了信息時代的開始和網絡時代的黎明。“小時候就能看到很多科幻書了,而且當時有很多科幻動畫片。”李慶楊說,當時他就喜歡寫些東西,四年級時就開始嘗試寫科幻故事。
  跟其他同齡男生一樣,李慶楊的童年也離不開電子游戲。“我喜歡那些科幻背景或者帶一點科幻元素的游戲,比如說《輻射》,這成了我第一本長篇小說《末日禱言》的靈感所在。”李慶楊說。
  這位80後在2008年走上了科幻作家道路,如今看來,當初的選擇頗有些機緣巧合。“當時,我正痴迷地玩著電腦游戲‘魔獸世界’,在裡面有一個虛擬的朋友兼對手,大家聯繫多了,線下也成了朋友。”李慶楊笑著說,“後來我才知道她就是遲卉,當時她在《科幻世界》雜誌社任編輯。”
  《科幻世界》是中國科幻迷眼中的啟蒙者與豐碑。在跟遲卉聊天時,她鼓勵他去試試寫一本專業的小說。
  大概花了數月的時間,李慶楊完成了《末日禱言》,在這個20萬字的長篇小說里,他描述了一個世界末日後的廢土世界,著墨的重點卻放在了人性上面。後來,這本書於2009年被髮表在《科幻世界》的增刊上面,再後來,這本書被忠實的粉絲奉為神作。
  “如果按照專業劃分的話,我這本書其實算是輕科幻,有科幻的元素,卻依然是人的故事。”李慶楊說,這本小說讓他打入了科幻作家的圈子,認識了王靖康、劉慈欣等大神,也從這些大神身上汲取了養分。
  後來,李慶楊的《斑鳩》獲得華語科幻星雲獎中篇小說銀獎,再後來,《蒼發的蜻蜓姬》獲得角川華文輕小說暨插畫大賞長篇組金獎。這個半路出家的科幻作家一發而不可收。
  年輕的李慶楊毫不諱言自己從網絡時代獲取了靈感。“我的很多靈感來自電影、游戲,所有科幻題材的電影和游戲,我都有興趣嘗試下。”李慶楊說,這正是80後、90後中國科幻人的優勢所在。
  李慶楊正籌划著一部新的科幻小說,最近,他正在網上學習物理、生物之類的基礎知識,儘量在小說里增加科幻的元素。
  人物:李一身份:“星之所在”科幻書店店長
  愛好科幻:25年以上
  年齡:35歲
  開網絡書店,和全國的科幻迷交朋友
  在李一的淘寶店里,知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全套,擺在首頁的顯著位置。甚至有一張大幅圖片的鏈接,直通“劉慈欣專區”,旁邊的推薦語寫著“在中國科幻之巔思考宇宙”。同時,在“時光雜誌鋪”里,也收藏了《科幻世界》《飛·奇幻世界》之類的國內知名科幻雜誌。
  而在店鋪的其他位置,則擺著諸如宇航員小夜燈、《銀河系漫游指南》中的小機器人金屬徽章、《星際迷航》進取號星艦主題的水晶內雕等精美的周邊產品。
  曾坐在窗前,用“意念”召喚外星人
  李一的“星之所在”科幻書店,開了6年,是國內最大的科幻、奇幻類圖書網店之一。在售的科幻、奇幻類圖書,至少達到五六百本。對於這個從小的科幻迷來說,這樣一個書店,足以成為他畢生的事業。
  今年35歲的李一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自己對科幻書籍的熱愛始於小學。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從地球到月球》,威爾斯的《火星人如入侵》,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吸引。
  因為對宇宙產生了興趣,小學時,他曾央求爸爸花了在當時不算便宜的200元,買了個單筒望遠鏡,可以看到月球上的環形山。這個痴迷科幻的男孩,甚至在半年多的時間里,每天晚上坐在窗前,希望用“意念”召喚外星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讓飛船通過腦電波找到我,那時我就可以看看外星人長什麼樣了。”李一笑著說。
  如果說小時候讀科幻作品只是覺得好看,那麼作家王晉康1993年發表在《科幻世界》上的科幻作品《亞當回歸》,則讓當時正念初中的李一真正感受到了震撼,並迅速著了迷。“我看完文章,突然意識到,世界有很多可能性。”
  因為這個震撼,從初中開始,科幻書籍成為了李一生命中的一部分。除了出售的圖書,作為資深科幻迷的李一也自己留了很多書,有時淘到絕版書,儘管一本能賣出幾百塊,他也不會賣。至今,他自己的科幻類書籍已經收藏了四五百本。
  第一單自己送貨,邊開店邊做公益
  研究生畢業後,東北人李一選擇留在了上學的城市,北京。學國際企業管理的他順利進入一家咨詢公司,收入不錯。但在一次半年的出差後,李一選擇了辭職。
  “我當時快30了,想做點自己想做的事。”科幻方面的工作一直是李一的理想,科幻書籍又是他的最大愛好,他決定開個書店。“沒做可行性分析,做完項目就辭職了。”
  “科幻迷的人群分散,他們很像太空中的星星,在國內其實很多,但具體到某一個城市,就很稀薄。”他意識到,做網店最合適。
  李一回憶,第一單生意,因為對方要得特別急,想送人,還是自己送過去的。這位客人看見店主送貨深受感動,之後就成了回頭客。
  自己做客服、一個人打包、手寫快遞單,儘管忙不過來,但最開始一天能賣出三五本書,還是讓李一很開心。同時他堅持從第一天開店起,就從出版社進正版書。
  書店開了一年多後,書店的銷量蒸蒸日上,他不得不請媽媽也從東北趕來幫他打包。
  李一感慨:“書店能堅持到現在,除了家人的幫助,更多是科幻迷的支持。”他說,曾有顧客告訴他,從書店“一鑽”時就在這兒買過書,現在眼看著書店已經達到了“四皇冠”,每次來買書,都有“回家的感覺”,讓他感動不已。
  “這個群體很有愛。”李一說。
  利用這份“愛”,李一連續兩年辦起了“星之心公益”。第一年是每月一個主題進行募捐,比如地震捐款、或者為孩子籌措營養餐,書店每月也固定捐款500元。到年底,書店一共捐了5000多元,科幻迷共捐款3萬多元。
  第二年,他把分散的項目集中起來,在貴州山區小學建成了5個“星空圖書角”,定期募捐、寄運《科幻世界》之類的科幻雜誌、書籍,以及其他適合孩子看的書,同時寄去一副太陽系的掛圖。他希望這些孩子和他當年一樣,被這個廣大的世界和宇宙所震撼,打開他們的視野,讓他們看到大山、中國、地球以外的天地,從而影響他們的未來人生。
  人物:游良勛 身份:科幻論壇版主/技術人員
  愛好科幻:近30年
  年齡:37歲
  他主持的論壇,吸引了許多“科幻大拿”
  今年37歲的游良勛,是北京一個普通的上班族,但到了知名論壇“飛翔科幻網”上,他就變成了頗有名氣的資深版主。
  花一天下載一集《星際迷航》也開心
  在小學和初中時,游良勛只是“零零散散”地接觸到科幻世界,“當時網絡不是很發達,最多看看雜誌,或者買個光盤看點科幻電影。”因為獲知消息的渠道不多,周圍也沒人有同樣的興趣愛好,游良勛一直覺得,自己只是一個人。
  直到2005年,他找到了《星際迷航》,也就找到了“伴兒”。
  這部播放了幾十年、至今已有多部電視劇、1部動畫片、十幾部電影的經典科幻作品,讓游良勛一下著了迷。
  “先看電影,然後開始從網上找電視劇。”那會兒的上網費和現在差不多,游良勛回憶,大概一百到兩百元包月,但是相比人均收入,還是不小的一筆費用。因為當時網絡速度不快,在線看視頻非常卡,游良勛選擇把電視劇全部下載下來,“差不多下一集要24小時。”
  2008年,他還買了科幻相關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模型——《星際迷航》中的“企業號星艦”,花了三百元左右,安上電池,模型就可以亮起來。
  做論壇版主,為科幻迷服務
  “挺激動。”游良勛至今記得,拿到寄來的模型的當天,一下班他就沖回了家,裝了六七個小時,直到凌晨才把模型裝好。之後,他興奮地將自己的模型展示在了飛翔網上。
  與此同時,日漸發達的網絡也讓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網友。飛翔網的主要人群是大學生,其次是上班族,每個行業都有,年齡大約在20到30歲。
  這個雲集了科幻愛好者的論壇,是科幻迷們的大本營。機電專業畢業的游良勛,憑藉他的熱忱和專業,從幾年前開始,成為了“星際旅行”版的版主。
  因為有著機電專業的理論背景,游良勛坦言,自己曾是“挑刺”的那一部分人,用一些人的說法,就是“硬科幻”派,“喜歡用技術的、理性的科學理論去分析。”而當時論壇里,也能看到不少有見地的文章,“大約在兩三年前,經常能看到有文采、有見地的文章和評論。曾經有一些很有想法的人出現在論壇上。”據他所知,其中有《科幻雜誌》的編輯、外文出版社的工作人員,以及《星際迷航》電影的翻譯者。
  微博微信分流,論壇沒以前火了
  但是,這樣有見地的評論,游良勛如今已經不再能經常看到。
  “似乎沒有之前火了,”他分析了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大家隨著年齡增長,生活變化,時間少了;另外就是微博、微信的分流。”游良勛覺得,“在這個節奏快的社會,幾句話就能表達很多意思,因此大家不樂意打很多字,或花很多時間琢磨一件事。”
  而他,也已經過了“挑刺”的階段,“有些會想一想,去掉那些感覺沒有必要較真的東西,看主旨。”
  另一方面,論壇的一個變化,也不是他喜歡的。“最初的科幻作品里,人們總是相信未來是美好的,可現在,科幻基本朝著黑暗方向。也許和西方的恐怖襲擊有聯繫吧。”
  國外科幻作品的基調,對論壇的人逐漸產生了影響,“有時候我和大家爭論,說到未來怎樣,他們往往就是輕輕帶一句,‘太理想化了’,”游良勛嘆口氣,“其實努力還是可能實現的。”他相信,未來,人的技術和人的自身要一同發展,但如果只有技術,人的思想水平不發展,一樣沒有未來。
  雖然如今已經結婚生女、生活節奏也加快了很多,但游良勛的科幻熱情並沒有消退,他至今還會把已經翻來覆去看了很多遍的《星際迷航》翻出來,從周日一早看到周一上班,一口氣看上36個小時。“每次看都悟出新東西,不僅是理論或技術上的,現在看,能感受到內心的變化。”他說。
  聲音
  “科幻魅力無法抵擋”
  1979年創刊的《科幻世界》雜誌如今已經走過了35個年頭,這本月刊雜誌不僅是眾多70後、80後的科幻“啟蒙老師”,也成為了這兩代人整個少年時期的全部科幻記憶。
  《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輯姚海軍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直到現在,雜誌社仍然會定期召開讀者見面會,很多大學的科幻協會或者社團也都會定期組織成員到雜誌社來做交流。他表示:“科幻的魅力是無可替代、無法抵擋的。”
  期待有情感有溫度的好作品
  雖然《科幻世界》已經35歲了,近兩年的發行量也有所下降,但姚海軍說,平均下來,每天他們仍然能收到30多篇的稿件,一個月下來也有近900篇,而一個月才出一期的《科幻世界》只能從中選取6篇左右來進行刊發,“年輕作者很多,大學生是主體。”
  投稿的都是十足的科幻迷,都有著對《科幻世界》滿滿的熱情,那麼,什麼樣的稿件才會被選中?姚海軍說,首先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其次,畢竟是小說,需要一定的文學性,另外,稿件必須能引人思考,要有一定的思想內涵,雖然描述的是科幻的內容,但一定要對現實有某種關照,要營造對現實問題的反思以及對未來的思考。除此之外,姚海軍認為,近些年來,一些好的科幻作品,比如最近熱映的《星際穿越》,它的成功在於它不僅有玄妙的大場面,還有感情的溫度,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科幻的未來“非常樂觀”
  《科幻世界》35年,也“目睹”了中國科幻發展的諸多變化,“過去真的不敢想。”姚海軍說,上世紀80年代,科幻一直備受冷落,直到1997年,北京國際科幻大會的召開,才改變了這樣的局面,科幻才真正逐步發展起來。對於科幻的未來,姚海軍用了四個字:非常樂觀。《科幻世界》35年,關註的重點也發生了變化。姚海軍說,十幾二十年前,更多的是外星人的題材,還有類似瘋狂科學家的實驗等題材。近些年,環保問題、基因技術,甚至腐敗,都融入到了科幻片中,成為科幻片的元素。“網絡資訊的發達,對於科幻創作者來說,顯然推動了想象力,大大提升了想象的空間。”
  鏈接
  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的作品《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在《星際穿越》中反覆出現,在科幻迷中已經成為一種象徵。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狄蘭·托馬斯(1914-1953)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雖然智慧的人臨終時懂得黑暗有理,
  因為他們的話沒有迸發出閃電,他們
  也並不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善良的人,當最後一浪過去,高呼他們脆弱的善行
  可能曾會多麼光輝地在綠色的海灣里舞蹈,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狂暴的人抓住並歌唱過翱翔的太陽,
  懂得,但為時太晚,他們使太陽在途中悲傷,
  也並不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嚴肅的人,接近死亡,用炫目的視覺看出
  失明的眼睛可以像流星一樣閃耀歡欣,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您啊,我的父親。在那悲哀的高處。
  現在用您的熱淚詛咒我,祝福我吧。我求您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原標題:那些追宇宙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hcewscodqdpg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